就算這蹩腳的床戲,也是中國電影的一股清流
- 2696天前
我家離上海很近,從小就看《老娘舅和兒孫們》長大,一部非常出名的海派喜劇,起碼在江浙滬,應該是家喻戶曉的,《家有兒女》也是后來才有的吧。
小時候,有線電視都還沒普及,轉著電視機上自帶天線,能搜到“上海娛樂頻道”都是萬幸,在那個頻段匱乏的年代,《老娘舅》簡直是我們的精神食糧。哈哈。
聽著滬語長大,所以我一直覺得,我們這邊的方言和上海話無差,當我自認為無差別與上海認識的朋友講上海話時,還是被無情得歸類為“鄉下人”。發小在上海工作,他跟我說,有次在上海人面前說家鄉話,還被上海人嗤笑,在上海要講么就講普通話。
我從大學到現在,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會走一走,但在上海,確實沒有其他地方過得舒服。地少人多,空間小了,人的心也就小了,也怪不得上海人會精打細算。
人終究是群居動物吧,都喜歡往大城市擠,擠破頭要擠,擠出屎要擠,上地鐵要擠一擠,租房子擠一擠,除了自己的老婆不能和別人擠一擠以外,其他都可以擠擠了事。
好了,又說多了,其實的中心意思就是,我從小聽滬語長大,并且爛熟于心。今天推薦的《羅曼蒂克消亡史》,真是全程上海話。
說起“上海話”,一定會想到“吳儂軟語”這個詞,形容說“吳語”的人說話柔美。
其實吳語使用范圍不僅包括上海,還有浙江、江蘇南部、安徽南部、江西東北部、福建北一角,使用人口9000多萬,吳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。這段來自百度。
雖然每個地方都會千差萬別,但是發揚光大的,莫過于滬語。有時候和別人介紹自己的家鄉話時,都會說,比較像上海話,大家就都會表示有聽過。
《羅曼蒂克的消亡史》大量使用上海話,或者說全程使用上海話,除了葛優飚著普通話(我看的版本是這樣),其他主演都經過配音,我覺得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。因為真的很少有電影,這樣大面積的使用滬語。
我覺得大家看電影,都少有關注演員的配音,但從這部電影來看,真的是可以影響到一部電影的觀感。
上海話特有的那種“腔調”,讓《羅曼蒂克消亡史》很有“腔調”。
原來不是非要老上海特有的建筑,就是老上海,原來上海話也能這么“羅曼蒂克”,這是我最大感受吧。
就算是著名的電視劇《上海灘》,也是由香港無線電視臺出品。為什么明明是上海的故事,要講粵語呢?這樣想,不禁唏噓。
現在的小孩子,父母都是從小教育必須得說普通話,有些小孩甚至連家鄉話都不會說,如果全國人民全部都說普通話,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。
普通話雖然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,但是也促使了文化的趨同,是一種文化倒退吧。
一部電影竟然繞到了方言,打住。
說了這么多,關于《羅曼蒂克消亡史》云集了葛優、章子怡、杜淳、鐘欣桐等等大咖,在演技方面毋庸置疑。
除了章子怡那段船戲不像船戲,倒也沒有多少槽點。
而導演程耳大家可能相對陌生一點,但是能吸引上面這些大咖,肯定有其魅力的地方。他作品并不多,2012年的《邊境風云》應該是非常不錯的一部電影,豆瓣上評分也挺高,過段時間再看揪出來說一說吧,因為我也沒有看過。(尷尬臉,誠實臉哈哈)
《羅曼蒂克消亡史》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導演的剪輯方式。有專業影評說,這是非線性敘事以及多線交叉敘事的方式,反正我是搞不懂,這么長的名詞,說白了就是剪碎了,重新拼接。
我就不說整個故事的大概了,因為這是這部電影的樂趣所在。
如果你沒有看懂這部電影,其中的這句臺詞,程耳已經把他的意思說給大家聽了。
如果這部電影有十分,其實,看到最后,大家都能懂八分。剩下的兩分,可以百度這個這部電影的影評,網上寫德很詳盡。
與同期上映的《長城》相比,《羅曼蒂克消亡史》雖然贏了口碑,但是在票房上“撲街”,最后只收獲了1.2億票房,與《長城》的11.7億票房相比,竟然不及后者的一個零頭。
我不知道該怎么說,也無權指責別人,畢竟我也沒有為電影買單。(一個人真的不想去電影院,這算是理由的話。)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,《長城》即使不花錢,我也不會看的。
我覺得連《大鬧天竺》這種笑話,都能有7.6億的票房。說難聽點的比喻,明明知道前面是一盤屎,大家還都趨之若鶩的去舔,這算什么?當然我說的并不是真的屎,只是想說,這是些精神糟粕。
文化的繁榮需要的不是藝術家,而是人民,是人民的藝術審美,選擇了藝術的產出。我們一定要有關于美的判斷,并且是獨立自主,而不是從眾。只有這樣,對個人的發展,對電影的繁榮,甚至是社會,都有積極的意義。
可能話說得有點大了,但我們不都是社會人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