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敦刻爾克》的海灘不是家,這部電影究竟好在哪?
- 2697天前
有很多歷史迷認為丘吉爾把“敦刻爾克大撤退”當成勝利來吹噓是扭曲歷史。諾蘭新片正是將這次大撤退事件搬上熒幕。
如果電影《敦刻爾克》只是講述二站時期英法軍隊面對德軍的戰斗,那么諾蘭是不配封神的。這部電影究竟好在哪,小編提出以下幾點拙見,歡迎補充。
新穎的講故事手法
《敦刻爾克》最為高明之處其實是諾蘭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戰爭片拍攝方式,向觀眾展示了坦克戰機炮火以外的另一種可能。從一點來說,諾蘭確實是挺挑觀眾的。
如果不是軍事迷、歷史迷看諾蘭導演的新片《敦刻爾克》確實是有些悶的,因為導演拋棄了好萊塢慣有的套路,不再注重虛擬故事與人物,甚至把“三分鐘”、“五分鐘”那些戲劇沖突、包袱全部拋諸腦后,給到觀眾一個極簡的故事。
三線敘事定格時間
真正好的導演是講故事能力極強的導演,能夠把極簡的故事用鏡頭語言表達得精準到位。之前聽說《敦刻爾克》原本打算無劇本拍攝的新聞,以為這種說話只是為了宣傳,看完電影才知道確實是真的。《敦刻爾克》放下的戰爭片中慣有的人與人對峙,而是著重描寫三位年輕人分別所代表的海、陸、空在戰爭中所面對戰爭時的境況,讓觀眾去感受戰爭時他們所經歷的某一分某一秒。而這經歷之中的某一分某一秒,諾蘭用精致的細節貫注其中把特定的時間延長了。
微妙的細節貫注到極簡的故事,《頓刻爾克》不是諾蘭最棒的電影,但一定是臺詞最少的。三線敘事分配到每次角色都臺詞不多,最后結局時豁然開朗。戰爭片其實是最容易將人性放大的題材類型,而流于平庸的戰爭片才會絞盡腦汁想著花樣地手撕敵軍。在戰爭之中的每一個局中人都是可悲的,而戰爭最大的局中人就是軍人。
非戰爭片而是“驚悚片”
二戰初期,四十萬的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于敦刻爾克,敦刻爾克的海灘不是他們的家。面對德國敵軍,這四十萬人是孤立無援的。導演沒有運用人海戰術,而是將故事放在三個等待從敦刻爾克撤離的年輕人身上,將戰爭里面臨的絕境用細節處理,于是諾蘭說《頓刻爾克》不是戰爭片,更像是驚悚片、懸疑片。事實上,《敦刻爾克》也確實沒有什么大場面。
戰爭場面小卻放大了人性
影片旨在將一個放大人性的故事展現在觀眾面前,向二十一世紀的人們原還了歷史的一個節點。而不管是彼時還是現在,人們真正要面臨的敵人都是自己,自己內心的恐懼。
軍人,有時意味著無限的榮光,而更多的時候,意味著失去:青春、健康,甚至是生命、人性。有很多歷史迷說丘吉爾把“敦刻爾克大撤退”當成勝利來吹噓,而且戰后寫到了盟國的課本上。諾蘭則用《頓刻爾克》這部電影正名了,撤退并不意味著恥辱,在戰爭中,活著、活著回家才是勝利。
電影配樂必成奧斯卡大熱
另外,值得一提的的《頓刻爾克》配樂與三年前的《星際穿越》一脈相承,最后都用了悠揚的大提琴收官,都是由漢斯·季默利用電子合成樂與傳統樂器進行原創音樂。
《星際穿越》三年前獲得了奧斯卡、金球獎等多獎項的最佳音樂提名,屢提屢不中,希望在明年的奧斯卡中翻身,也希望更多的中國觀眾喜歡這部特殊視角的戰爭片《敦刻爾克》,而不僅僅因為影片的導演是克里斯托弗·諾蘭。